近日在网络上,部分言论指出1962年中国与蒙古国划定国界时,民国时期仍处在中国境内的达里冈爱地区被出卖给蒙古国,这一说法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责难。为了澄清事实,有必要对这一事件进行详细说明。达里冈爱这片约2.3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为何最终归属蒙古国?其实,达里冈爱从清朝末期到民国期间的归属问题一直不明,堪称一笔“糊涂账”。那么配资app下载,达里冈爱是如何经历一系列变动才最终划入蒙古国的呢?
外蒙古将达里冈爱献给清朝作为皇家牧场
达里冈爱(又称达里冈崖、达里甘戛等)地区,实际上也是清朝时的达里冈爱牧场,位于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与外蒙古的车臣汗部和土谢图汗部之间,东至哈鲁勒陀罗海,西至额固特,南起察罕齐老山,北至济尔垓图,面积约2.3万平方公里,地理位置关键。历史上,绝大部分地区原隶属于车臣汗部,少部分则属于土谢图汗部。直到1691年,经过康熙帝主持的多伦会盟,车臣汗部和土谢图汗部将达里冈爱献给清朝,成为清朝最大的一块皇家牧场。
展开剩余80%那么,为什么外蒙古的这两个部落会愿意将这片土地献给清朝呢?这要追溯到清朝正式纳入外蒙古的历史背景。明末清初,蒙古草原上的游牧部落分为漠南蒙古(内蒙古)、漠北蒙古(外蒙古,亦称喀尔喀蒙古)和漠西蒙古(卫拉特蒙古)。在满洲皇太极的统治下,漠南蒙古已经归入清朝版图,而漠北和漠西蒙古仍保持独立。1662年,札萨克图汗部内部发生内乱,促使清朝在解决这些部落间纷争时,渐渐扩大了对蒙古的统治。
在1680年代,准噶尔部崛起,威胁到喀尔喀蒙古的安全,沙俄也暗中插手试图利用局势扩大其势力范围。为了应对沙俄的威胁,康熙帝决定通过外交手段划定中俄边界,并加强对外蒙古的控制。最终在1691年的多伦会盟上,外蒙古的三大部族正式归附于清朝,而达里冈爱也被作为一种“感激之礼”由车臣汗部和土谢图汗部献给清朝,用作皇家牧场。
达里冈爱在清朝末期的归属变迁
在清朝末期,达里冈爱一直由清朝内务府上驷院直接管理,虽然它的地理位置接近内蒙古,但行政上既不隶属于内蒙古六盟,也不归外蒙古的库伦办事大臣管辖。民国成立后,达里冈爱曾一度被划入察哈尔省。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,外蒙古宣布脱离清朝独立,然而,在外蒙古的影响和沙俄支持下,达里冈爱并未立刻确定归属。外蒙古的库伦集团借此机会宣布脱离清廷,并在1912年与外蒙古喇嘛教领袖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八世宣称“大蒙古国”。此时,虽然清政府在形式上拥有对达里冈爱的主权,但实际上已失去了对该地区的控制。
随着1915年中俄蒙签订《中俄蒙协约》,中国政府虽然名义上保留了对外蒙古的主权,但并未明确解决达里冈爱的归属问题。外蒙古的实际控制继续延续,直到1919年,外蒙古自治权被取消,国民政府试图恢复对外蒙古的控制。然而,1930年代,温甘伦男爵流亡后,再度使外蒙古宣告独立,且在苏俄支持下,外蒙古走向了真正的独立。
达里冈爱归属的历史背景与二战后发展
经过二战,外蒙古与中国的关系迎来了新的转机。1945年,国民政府与苏联签订了《中苏友好同盟条约》,根据条约,外蒙古公民的独立愿望得以在公投中得到证实,最终国民政府在公投结果公布后正式承认外蒙古的独立。而这一决议,使得外蒙古对达里冈爱的实际占领变得合法化。
然而,1950年新中国与苏联签订了《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》,苏联此时取消了1945年国民政府与苏联之间的协议,而蒋中正政府则拒绝承认外蒙古独立。随着冷战局势的演变,1950年代中国与苏联的边界问题开始出现摩擦。直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,中国和蒙古两国对边界问题展开谈判,才逐渐明确了中蒙之间的国界。
结语
经过多次的政治变动和边界谈判,1962年《中蒙边界条约》签署,达里冈爱地区正式划归蒙古国,并于1943年被改为苏赫巴托尔省的一部分。尽管达里冈爱归属问题在历史上曾经历了长期的模糊状态,但从历史的长河来看,最终这一“糊涂账”得到了明确解决。
这些历史事件提醒我们,历史的进程往往充满了复杂性和偶然性。对于今人来说,不应只依赖现代的眼光去评判历史,而应从当时的背景与实际情况出发,做出客观的分析和评价。
发布于:天津市融胜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