朱安一生无情无爱,未曾生育子女,从婚礼那一刻起便注定守了一辈子的活寡。她心心念念渴望得到丈夫的爱配资排排论坛,却始终无法触及那份温暖。她与丈夫的情人亦能亲如姐妹,对他们的孩子也视如己出,但无论她如何努力,却始终无法得到丈夫的承认,甚至连死后想要与丈夫合葬的请求都未曾得到应允。她,就是鲁迅的原配夫人朱安,一位受封建思想束缚的女性,也是新文化与旧传统强烈冲突的生动写照。
朱安出生于1878年的浙江绍兴,家境曾辉煌一时,但随着时代的变迁,朱家逐渐衰败,最终成了普通百姓,曾经的辉煌也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被遗忘。尽管如此,朱安自幼便深受家族传统的影响,家人严格按照大家闺秀的标准培养她。她学会说话时,便开始背诵“三从四德”,字识不多,但性格必须温文尔雅、谦和有礼。她从小便被灌输的唯一目标,就是嫁个好丈夫。
展开剩余85%随着西方思想在中国传播,男女平等、一夫一妻等新观念逐渐兴起,社会风气发生了变化,尤其是女性解放的呼声愈加高涨。但即便如此,朱家依然固守着封建礼教,特别是在女性的裹脚制度上。朱安四岁那年,母亲便亲手将她的脚趾骨捏碎,按照家族传统将她的脚扭曲成丑陋的模样,然后用长布裹起来,母亲告诉她,这样才能找到好丈夫。那时的朱安或许无法理解,但她很快意识到,作为女人,人生的唯一使命便是嫁人,而裹脚的束缚也预示着她一生的命运。裹脚布不仅扭曲了她的脚,也牢牢地束缚了她追求自由与幸福的脚步。
与朱安命运相差甚远的是同乡周家的长子周樟寿,后来改名周树人,也就是众所周知的鲁迅。周家祖上曾为官,家境曾辉煌一时,周樟寿自幼聪明,勤奋好学,而朱安则被局限在家庭与传统的框架中,唯一的目标便是成为一个合格的妻子。两家虽然命运迥异,但命运的齿轮让他们的联系愈加紧密。周樟寿的父亲因贪污而被贬,家庭几乎倾尽家底求得一线生机,而朱家在关键时刻伸出了援手,两家关系日益深厚。
1898年,17岁的周樟寿进入江南水师学堂,改名为周树人,开始接触新文化,拒绝参加科举考试,远赴日本求学。而此时的朱家,已经开始为朱安筹备婚事。在朱安家人和媒人的安排下,她与鲁迅定了亲,尽管鲁迅并不赞同这门婚事,但他并未表达反对,而是打算以学业为由拖延婚期,甚至希望通过时间的推移来促使对方主动退婚。
然而朱家并未打算放弃婚事,婚礼的筹备早已开始。两家请了算命先生为他们合八字,婚礼定在鲁迅毕业后。得知自己获得了日本留学奖学金的鲁迅,找到了拖延婚礼的借口,朱家无奈同意延迟婚期。朱安则在家等待那位未曾见面的丈夫,偷偷请人教她识字,心中期待着那个远在日本的男人早日回来迎娶自己。
鲁迅在日本留学时,剪去了辫子,这一举动引起了不小的风波,回到家乡后更是成为焦点。朱家对于鲁迅的新潮行为心生忧虑,害怕他会退婚。在那时的社会环境中,退婚意味着巨大的耻辱,甚至可能会毁了朱安的未来。即便如此,鲁迅并未提出退婚,而是提出两个条件:一是让朱安解开裹脚,二是让她上学堂。尽管这是鲁迅给予的最大妥协,但在朱家看来,这些要求却触犯了传统。朱安若解开裹脚可能无法嫁出去,且上学堂更是与传统妇道背道而驰,根本无法接受。
鲁迅心中对婚事并未抱有任何希望,毕竟在他剪了辫子之后便几乎不再回家。直至1906年,母亲因病重催促他尽快回国,而这时鲁迅正准备放弃医学,转向文学。尽管他匆匆回国,但却被母亲骗回家结婚。鲁迅心知这段婚姻难以避免,最终顺从地完成了婚礼仪式,然而这却是他第一次见到朱安。五年的等待,朱安终于嫁给了鲁迅,但这段婚姻从一开始便注定是冷漠而无爱的。
婚礼那天,朱安穿上了特意为自己量身定制的鞋子,鞋子里塞了棉絮,以避免丈夫嫌弃她的小脚。婚礼过程顺利,然而新婚之夜,鲁迅仅仅掀开了朱安的盖头,却未与她同房,而是第二天回到母亲的房中。朱安独自一人泪流满面,鲁迅则很快离开,重新启程去日本,朱安从此成了周家的妻子。鲁迅回到日本后,他专心投入到文学创作中,鲜少提及自己的婚姻,只对好友许寿裳说过,“这是母亲给我的礼物,我只能好好供养它,爱情我所不知。”
他们的婚姻在封建礼制下成了一纸空文,朱安对丈夫的爱与依赖愈发加深,却始终得不到回应。鲁迅虽不忍直接提出离婚,但他对这段婚姻早已心如止水。随着时间的推移,朱安从未停止为丈夫劳作,她为鲁迅的家事操劳,依然保持着对他一丝不变的期望,但她的内心却早已渐渐死寂。
1923年,鲁迅与弟弟周作人分家,朱安依然选择跟随鲁迅,搬到了阜成门内。她为丈夫与孩子们操持家务,日复一日地过着平凡的生活,心中默默期望着能够有一天得到丈夫的青睐。然而,鲁迅逐渐与许广平走得越来越近,许广平不仅与鲁迅有共同的理想信仰,还带来了一种全新的思想,而这些朱安都无法理解。
许广平的出现改变了鲁迅的生活,1927年,鲁迅与许广平在上海开始了同居生活,而朱安则继续在北京守着空荡的家。尽管如此,朱安并未对鲁迅心生怨言,在她眼中,男人三妻四妾的行为是理所当然的,她接受了鲁迅与许广平的关系,甚至将许广平视作亲姐妹,称她为“姐妹”,并把许海婴视如己出。
鲁迅于1936年去世后,朱安和周老太太依靠周作人和许广平的资助度日。朱安依旧向许广平写信,称许海婴为自己的儿子,并报送一些家中琐事,但许海婴从未真正将朱安视为母亲。战乱中的朱安身世凄凉,周老太太去世后,她不再接受周作人的资助,但她仍无法外出工作,最终靠许广平微薄的资助维持生活。
1941年,许广平停止了汇款,朱安孤独无助,依旧守在周家老宅。生活越来越困难,她最终打算出售鲁迅的遗作,却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。许广平得知后赶忙为朱安寄去一大笔钱,同时各大出版社纷纷找到她,提供优厚的条件购买鲁迅的作品。然而朱安心中明白,这些钱不能随便收下。直到1947年朱安去世时,她依旧小心翼翼地保管着鲁迅的遗作,坚信自己会和鲁迅永远在一起,但她的心愿最终未能实现。
在当时的战乱背景下,
发布于:天津市融胜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