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7月31日,国海证券发布了一篇天然气行业的研究报告,报告指出,为何油气价格大幅回落,欧洲能源CPI仍居高不下?。
报告具体内容如下:
本篇报告尝试探究以下核心问题:1、在能源价格大幅下行的背景下,为何欧洲能源CPI仍居高不下?2、平价风光或负电价为何并未惠及民众?3、电价高企,对大宗商品有何影响? 欧洲能源CPI长时间高企,居民电价亦在高位盘桓。自2021年起,极端天气与地缘冲突接连冲击欧洲能源体系,2022年夏季创纪录高温推高用电需求,干旱与寒潮加剧能源紧张,俄乌冲突更令天然气价格飙升。至2022年9月,欧洲能源CPI升至192.5,创下1970年来峰值。尽管近两年天然气、油价分别较2022年高点下跌82%、40%(截至2025年6月),但能源项CPI与居民电价仍未明显回落。 以2025年6月的德国为例,居民含税电价达40.0欧分/千瓦时,普通四口之家年电费折合人民币近万元,能源支出压力未见缓解。
聚焦电价研究,我们发现了欧洲能源CPI“抗跌性”本质,即欧洲能源主权缺失叠加转型成本向用户转嫁。电力占能源CPI权重占30%,对研究整体指标抗跌性较为重要。电价高企由五重因素支撑:
一是“去俄化”后,欧洲转向美国LNG,能源采购成本翻倍。2025年Q1欧盟购美气价达1.08欧元/立方米,远超俄气成本。二是电网建设滞后,迭代升级需要用电户承担更多成本。欧洲40%配电网超40年,2024年欧盟管网成本较2019年上涨31.6%,德国涨幅更达55.8%。三是税费攀升,核心症结在税费结构设计失衡、成本分担机制固化。2024年税费及附加费占比升至38.4%,政策成本集中由电力消费者承担。四是可再生能源补贴刚性仍存。可再生能源补贴政策使补贴成本附加于终端电价,虽然目前西欧整体进入“削光补储”阶段,但在补贴退坡初期,电力附加费等结构调整使得短期内成本较难显著下降。五是碳排放成本高企,构成显性电力成本。2023年EU-ETS碳价一度近90欧元,提供电价刚性支撑。
欧洲市场机制协同性不足使风光红利难在短期内惠及居民。欧洲风光发电占比持续提升,2025年6月达21%,德国更是高达45%。
在风光度电成本因技术迭代与规模效应显著下降的同时,负电价现象却愈演愈烈。然而居民电价并未因此走低,根源在于电力市场机制存在短板:批发市场边际定价由高成本气电主导,即便风光过剩仍难压低电价;电网容量不足、储能滞后、跨国调度困难,制约风光电力向终端传导;零售市场以1-2年固定合约为主,60%-70%的固定税费与电网成本,阻断了批发端价格波动向居民电费的传递。
高电价在困扰居民的同时,对欧洲制造业形成双重冲击。一方面,冲击高耗能大宗商品领域,电解铝、电弧炉炼钢等电力依赖型产业成本猛增,2021-2022年欧洲电解铝企业因成本倒挂减产,至今未恢复至此前水平,氮肥企业大面积停产加剧全球供给缺口。另一方面,欧洲制造业竞争力被严重削弱,中国在钢铁、汽车等领域逐步增加份额,而欧洲企业被迫聚焦高附加值环节,全球产业链分工边界正被能源成本重塑。
风险提示:地缘冲突升级风险,碳排放成本波动风险,能源政策调整不确定性风险,电网调节能力升级不及预期风险,极端天气频发风险,数据测算风险。
更多机构研报请查看研报功能>>
声明:本文引用第三方机构发布报告信息源,并不保证数据的实时性、准确性和完整性配资app下载,数据仅供参考,据此交易,风险自担。
融胜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